要实现中国制造的“第二春”,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不二选择。保持或重塑中国制造的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除了需要创造良好的外围发展环境,即深化体制改革,还需激发澎湃的内在发展动力,即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而对于中国服装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也是实现从制造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的必经之路。为此,2012中国服装大会试图从8个关键词中找到中国服装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新优势。
一.文化:自信与品牌价值
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品牌溢价最大的障碍,是时尚话语权的缺位,根源则在于对于中国文化挖掘与发挥的缺失及对于本土文化自信的不足。
以文化创意驱动品牌建设,建立品牌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以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掌握时尚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权,成为摆在中国时尚品牌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些曾被我们遗忘、忽略、丢失的文化传统,正是中国服装品牌本原的文化基点,不断创新、积累并沉淀的中华文化必将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基因与内核,并在传承中最终打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品牌价值。
发掘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精华,用现代的时尚语言去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服装产业提升中华民族国际时尚话语权,赋予设计师们的历史重任。断链的文化生态,迫切需要我们重拾与整合,一些企业正在为此而努力。
在刚刚发布的中国国际时装周2012春夏系列上,很多设计师和品牌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东方美的理解,设计师楚艳的听香、问茶、论玉、拈花4个系列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NE.TIGER则展示了39套创意来自三幅古画的华服;为了获取2013春夏产品的设计灵感,设计师谢锋深入贵州季刀苗寨采风,聆听古老文化的声音,以国际化的中国时尚作为主线,将苗绣原生态的韵味贯穿始末,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融入时装。
在2012中国服装大会的第一场平行会议上,三个正在努力挖掘中华文化基因的服装品牌将分享它们“在路上”的故事。它们是致力于营造一种时尚但东方的品牌文化的broadcast:播;舒适环保的通勤装品牌 ICICLE;成功从丝绸面料制造转型丝绸文化创造的万事利。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播” 上海日播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郑 征先生
案例2“ICICLE” 上海之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寿增先生
案例3“万事利” 杭州万事利集团总裁 李建华先生
二.传播:目标与营销新途
几年前,人们还在谈论着新闻网站对纸质媒体的冲击,而随着微博的井喷式发展,新闻网站也逐渐成为过去时。现在最流行的,是“自媒体”。在这之外,各种新概念也迎面扑来:LBS、SOLOMO、O2O、C2B……
视频网站的兴起,促使微电影成为近两年来本土服装品牌纷纷搭乘的营销“列车”,“乘客”不计其数:森马、真维斯、卡宾、诺奇、玛卡西尼、匹克……
生活形态的变迁与消费群体的演进,要求品牌企业在细分化加剧的消费市场中精准锁定目标群体,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寻找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并通过契合完美的途径,实现品牌理念的诠释和传播。
新兴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这种过程成为可能。微博、微信、二维码、SNS等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方式已成为商业品牌吸引消费者关注的有效手段。在这个有史以来距离消费者最近的沟通渠道中,我们可以以网络聚合群体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悄然将其转化成为品牌拥趸,更可衍生出全新的营销通道。
从韩寒和王珞丹“凡客体”,到黄晓明“挺住体”,再到李宇春的“生于1984”,及至续签韩寒的“春天体”,凡客的每一轮广告营销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股跟风、戏谑的浪潮。尽管业界对这个公司诸多猜疑,但它对新型传播方式的运用仍令人叹服。于是,它将成为2012中国服装大会上的“传播”案例之一。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凡客诚品” 凡客诚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王春焕先生
案例2“安踏”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 涛先生
三.人才:机制与企业理念
一支常胜部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都离不开精兵良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保持活力与成长的关键。在中国服装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进程中,人才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饰制造和消费国,“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正被激发,但服装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人才的短缺。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的薪酬报告显示,服装行业人才向其他行业外流的现象明显,这给本就闹“人才荒”的服装企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是人才荒导致的发展瓶颈,服装企业应如何突破瓶颈,抓住机会?
人才战略的内核,首先在于正确人才理念和人才文化的建立,而科学并富有活力的人才机制,则可以使持久的事业上行空间和永续的激励感受成为可能。
在这一平行会议上,与会嘉宾们将探讨如何加快人才机制的改革创新,努力改善人才结构与培养体系,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管理方式升级,打造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组织文化。
可供借鉴的案例有4个:始终秉承“崇德尚贤,和谐共赢”的核心理念,坚持以良好的形象吸引人才,以灵活的机制用好人才,以优厚的环境留住人才,认为“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森马;有着宽容的氛围、自由的信息、开放的平台,对人才的使用不是基于控制,而是基于激励的太平鸟;善于挖掘优秀职业经理人,“宁可错挖一千,不放高人一个”的利郎;本着“用人唯贤、量才适用”的用人方针,用心打造基础团队、积极引进国际人才的舒朗。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太平鸟” 宁波太平鸟时尚女装有限公司CEO首席执行官 欧利民先生
案例2“森马” 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常务副总裁兼巴拉巴拉事业部总经理 徐 波先生
案例3“利郎” 中国利郎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 胡诚初先生
案例4“舒朗”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健民先生
四.价值:整合与效益链条
只有成为价值链中的领导者,才能掌握未来竞争的主动,进而成为产业前行的推动者。只有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整合、延伸价值链条,纺织服装企业才能从容地面对变化的环境。
在服装行业,从最初的原料生产开始,经由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到服装流通及服装消费的全过程,构成了一条产业价值链。在连贯而通畅的产业链条中,如何在现有上下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择优化设计和逻辑化连接,使链条中各个节点趋向于效益理性最大化的同时,确保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价值链条,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问题将由三个企业来回答:来自香港的溢达集团和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以及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生产企业,溢达集团业务遍及棉花的种植、纺纱、织布、编织到成衣制造、配件生产、出口和零售,整个价值链的整合奠定了溢达集团在纺织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牢牢抓住微笑曲线两端的利丰则完美地实现了从中间商到全球供应链经理人的角色转变,它的供应链管理实践曾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做了多次商业案例分析,《哈佛商业评论》称利丰的供应链管理为“香港风格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快捷、全球化和创业精神”。
与前面二者相比,雷迪波尔虽然显得年轻许多,但在配置国际化品牌资源、设计资源、运营管理资源、供应链及市场资源方面也有值得分享的故事。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溢达” 溢达集团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车克焘先生
案例2“利丰” 香港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林至颖先生
案例3“雷迪波尔”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卢 山先生
五.定位:制造与优势重构
以往只能赚取“刀片利润”的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的是“打工者”的角色,如今,中国还未完全做好产业升级的准备,而“打工者”却越来越多,连这“刀片利润”也要分别人一杯羹。不仅有虎视眈眈的亚洲近邻,还有“王者归来”重拾制造业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或是未来的重要替补力量——比如非洲。
在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新的竞争优势远未到位的时候,新兴经济体的冲击使得中国服装业传统的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衰减明显,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跃升势在必行。
所以,每个企业需要重新思考与明晰自身定位,这是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具备创造力的制造优势重构的开端,并将成为中国服装品牌体系的构成基础,更是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上行的伊始。
于是,在2012中国服装大会上,定位于做T恤面料、T恤衫贴牌生产的盖奇与缝制设备制造商杰克控股将阐述各自对分工协作与定位的理解。广州力果服饰有限公司与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则将分享他们的品牌定位转变历程。
在童装领域,力果的品牌定位可谓是最细腻的,品牌种类也做到立体细分,完全满足1-16岁年龄阶段所有青少年儿童的消费需要。当国内大部分童装企业尚在OEM式的贴牌生产模式中挣扎求生时,力果从2007年开始,就推出了三个童装品牌——“力果”、“力果贝贝”和“N次方”,并且各自确定了细分市场,随着产品结构日趋完善,销售额稳步增长。
“乔顿”则是温州服装界的元老,今年,它重新塑造了“尊重自己,关爱家人”的品牌定位,对品牌形象进行全新定义和设计,产品组合更加多样化和风格化。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 广州力果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维建先生
案例2 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沈应琴先生
案例3 盖奇(中国)织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莎莉女士
案例4 杰克控股集团总裁 阮积祥先生
六.渠道:创新与跨界合作
“渠道为王”,富有活力的开店渠道正在成为商业品牌和零售店铺改善运营绩效的根基。如何发现和利用充满机会的活力零售渠道,是商业品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变革,各种极具创造力与感召力的新型零售业态不断萌生,在快速创造终端竞争优势的同时,彰显的是品牌的生命活力。
从开设街边店,到进入百货、超市,再到如今更为普遍地选择在购物中心开店,都折射出消费通路和店铺发展与购物中心渠道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脉关系。
火爆的双11刚刚过去,它已成为电商企业的狂欢节日。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商业生态系统将对传统商业生态系统开展一次革命性颠覆。作为零售行业发展迅猛的新型业态,电商渠道已成为服装企业渠道多元化的必要课题之一。
在线下,消费行为的演进、城市商圈的调整、企业竞争形势的改变,都使零售品牌开店面临着多元化和新选择的关口,渠道开发和抉择正在成为零售店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
传统百货商场遭遇发展瓶颈,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购物中心以其特有的“一站式”、“体验式”的经营优势,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上海新天地即为其中之代表。
在这一平行会议上,新天地的开发商瑞安房地产公司将为与会嘉宾详解购物中心渠道的价值;两个品牌案例同样值得期待,一是通过NC.STYLE经纪公司而在中国运动时尚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Y’3,一是在电商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GXG。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Y’3” NC.STYLE国际品牌经纪公司 总裁 陈芃女士
案例2“唐狮” 宁波博洋服饰有限公司唐狮品牌总经理 应春光先生
案例3“新天地” 瑞安房地产虹桥天地 副总经理 陈纯女士
七.效率:管理与信息技术
无论哪个行业,只要能够提高效率,都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效率决定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稳健增长的决定性要素。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服装行业属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产业,只有采购、设计、物流、营销等系统紧密配合,才能确保整个产业链的顺利运行。面对风云变换的经济外部环境,如何提高企业效益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是每个传统产业都要面对的难题,而信息化建设是破题良方。
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一体协同,在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系统的同时,强力推动着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成为推动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
作为最早进入内地的港资企业,真维斯品牌休闲服饰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也较早,2009年,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还入选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并获颁“最佳ERP应用奖”。在2012中国服装大会上,真维斯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将分享真维斯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基于信息技术的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终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高效的内部运营系统。
同样值得期待的案例还有红领,它将信息化融入到量身定制服装的生产中,解决了量身定制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形成了具有红领特色的商业模式;太子龙服饰则运用饥饿疗法,使企业和员工主动寻找工具,进而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信息化体系。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真维斯” 真维斯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 刘伟文先生
案例2“红领” 红领集团董事长 张代理先生
案例3”太子龙” 浙江太子龙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培火先生
八.服务:意识与运营系统
“服务”是什么?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曾这样定义:“服务是用于出售或者随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者满足感。”
随着市场运行机制的逐渐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消费心理和理念的不断成熟,也要求服务成为品牌谋求长久发展的应有之义。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型企业必须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具有全员服务链和全程化服务的企业,延伸产品价值链,打造“服务型企业”与“服务型品牌”。这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差异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不仅发生在终端门店,它还须延伸到店面之外。对于企业来说,“服务”两个字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眼下最重要的是马上行动起来。这意味着企业要在以客户为中心、发觉客户潜在需求的同时,以全员服务链和全程化服务为支撑,建立一套良性运作并科学合理的服务运营系统,通过更多回报的消费体验,树立服务型品牌的口碑和形象。
“白领式服务”给白领品牌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营销业绩,也同时带给这个品牌带来了持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并一直推动其向前发展,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不过,这一平行会议上,分享故事的企业是孕妇装行业的领军品牌“十月妈咪”、用设计改变生活的艺之卉、为顾客免费盘发而文明的“流行美”以及对经销商“全程助销”的宝洁。
【企业案例发布】
案例1 “十月妈咪” 上海有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浦先生
案例2 “艺之卉” 深圳市叶子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 胜先生
案例3“流行美” 广州流行美时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余德坚先生
案例4 “宝洁” 宝洁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 孙格非女士